百部经典述党史
第十八期:《长征—为毛主席诗词谱曲》
发布时间:2021-04-20  |  查看次数:[]

经典诞生

《长征—为毛主席诗词谱曲》的词取自《七律·长征》,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这首歌曲是由作曲家彦克、吕远共同创作。彦克,作曲家,1938年在吕梁抗战剧团任团员,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部队艺术学校分队长、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自卫报》随军记者、第四野战军保卫部宣传队队长。作有歌剧音乐《杨勇立功》、舞蹈音乐《艰苦岁月》、电影音乐《四渡赤水》等。

吕远,中国著名词曲作家。1946年参加解放区宣传队演出活动,开始业余创作。先后任艺委会主席、海政歌舞团艺术指导。50多年的专业创作生涯中,吕远为祖国和人民奉献出1000多首歌曲,约100部歌剧、舞台剧和影视片音乐。

经典赏析

这首《七律·长征》合唱音乐,采用男声领唱和混声合唱相结合的形式,充分表达了律诗的深刻内涵、宏伟气势。它刻画了在艰苦条件下持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必胜坚定信念的红军战士,塑造了为革命理想而勇于向生命极限挑战的英雄群体。是红军乃至中国人民革命历史的壮烈展现。合唱中,充分发挥了男高音领唱和合唱衬托的艺术表观力,巧妙的运用了多种音乐表现形式。在两小节的号角性的乐队前奏中,全曲的最高音直接出现,三连音与附点节奏的应用使合唱一开始就描述了坚定、果断的军队形象。第二小节八度跳进,由高到低,再由一个八度的音阶上行回到最高音。同时节奏变慢,力度由弱到强。这一首合唱很好的体现了原诗篇的深邃意境、磅礴气势。

经典见证

1.党史汇聚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2.党史延伸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大会讨论通过了《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年至1962年)的建议》。会议对党执政以后地位的变化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从理论上政治上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其最主要的成就就是制定了一条指导党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路线。

党的八大的主要成就和党在八大前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源头活水,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重要理论和实践基础,也为我们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创造了前提条件。

历史回声

张思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穷苦农民家庭。1933年12月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经担任过中央警备团警备班长和毛泽东的卫士。在一次反六路围攻的战斗中,他右腿先后两次负伤仍强忍剧痛,冲入敌阵,缴获了敌人两挺机枪。在长征途中,他曾两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在部队进入草地后,由于环境、气候非常恶劣,使得草地行军十分艰难。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红军因此长眠在了草地上。眼看掉队、牺牲的同志越来越多,张思德带头积极响应了“尝百草”的号召,主动在茫茫草地上,寻找出一些无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帮助同志们渡过饥饿的难关。


上一条:第十九期:《盼红军》 下一条:第十七期 红色影片《建国大业》

关闭

版权所有:河西学院 陇ICP备05000590号 通讯地址:甘肃张掖环城北路846号 邮编:734000
网站维护:河西学院信息技术服务中心
电话:0936-8282013 传真:0936-828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