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诞生
抗日战争时期,作词人方冰和作曲人李劫夫曾一起在华北敌后打过游击。那时,两人睡在一个铺炕上,吃在一个锅里,一个作词,一个谱曲,彼此配合得十分默契。反扫荡后的一天,他俩感触于反扫荡中那些为抗日送信、带路、甚至付出生命的孩子们的感人事迹,商量为这些孩子创作一首歌。于是方冰回到屋中,虚构出了一个名叫“王二小”的英雄少年,用了大约一小时的时间,就完成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词创作。之后,李劫夫很快完成了谱曲。
![1.jpg](/__local/A/57/95/12ED672B84E9D99D934D314040A_76362572_59AC.jpg?e=.jpg)
作者简介
词作者方冰,安徽淮南人,原名张世方,到延安后改笔名为方冰,代表作有《战斗的乡村》《大海的心》等诗集。
曲作者李劫夫,吉林农安人,原名李云龙,曾用名李捷夫,代表作有《我们走在大路上》《蝶恋花——答李淑一》等歌曲。
![2.jpg](/__local/D/4F/D9/41DF5796EFE488F9A86E4C70CDF_FDB061EC_ABDE.jpg?e=.jpg)
经典赏析
《歌唱二小放牛郎》是一首叙事歌曲,该曲是在民间分节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用一个属起承转合四句体结构的旋律来咏唱多段歌词,颂扬了一个放牛娃大智大勇、诱敌就歼并为之献出自己生命的英雄事迹。歌曲虽用同一旋律反复演唱七段歌词,但因音乐优美动听,富有感染力,感情容量大,使人回味无穷。演唱者在演唱中根据各段词意采用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段(速度、力度等)进行处理以及多声部的和声效果,使该曲产生了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
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
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
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九月十六那天早上
敌人向一条山沟扫荡
山沟里掩护着后方机关
掩护着几千老乡
正在那十分危急的时候
敌人来到这个山口
昏头昏脑地迷失了方向
抓住了二小要他带路
二小他顺从地走在前面
把敌人带进我们的埋伏圈
四下里乒乒乓乓响起了枪炮
敌人才知道受了骗
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
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
我们的十三岁的王二小
英勇的牺牲在山间
干部和老乡得到了安全
他却睡在冰冷的山里
他的脸上含着微笑
他的血染红蓝蓝的天
秋风吹遍了每个村庄
它把这动人的故事传扬
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
歌唱着二小放牛郎
歌唱着二小放牛郎
![3.jpg](/__local/0/8A/B5/87BE1F85A371979495A125108BC_B15888A6_D08C.jpg?e=.jpg)
党史延伸
王二小究竟是一个艺术形象,还是真有其人?这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一个问题。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出现了争抢“王二小故乡”名分的现象,如“涞源说”和“平山说”,两地也都为自己的英雄“王二小”建立了纪念碑、烈士墓等纪念场所。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在涞源建设了“王二小希望小学”,平山则把“王二小”的旧居、牛棚都较好地保存下来。这让很多人产生疑问:究竟哪个是真的?
王二小是否真有其人?方冰曾特别指出,自己的脑子中当时并没有一个真名实姓叫“王二小”的孩子,而是有不少叫“二小”的,至于何以姓“王”,那只是随便选的,只因王姓比较普通、多见。1995年庆祝抗战胜利50周年时,听说某县筹划给“王二小”立碑,方冰明确表示反对:“‘王二小’和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不一样,他是我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是无数少年英雄的化身,没有一个指定的人,我不主张立碑!”
艺术来源于生活,王二小虽然是复合人物、综合艺术形象,但肯定有其生活的原型。这在“王二小故乡”之争现象中也能得到证实。涞源有真名王朴的“王二小”,平山的“王二小”实名阎富华。很难说清楚,他们哪个是真实的“王二小”。可以说,他们都是,又都不是。他们都像王二小,但具体细节又有所不同。或许,正如方冰所说,王二小这个艺术形象,“是无数少年英雄的化身”。
![4.jpg](/__local/D/1B/01/E77DDEA770AB412D1DFA57D2CB3_A9649BC0_BBC5.jpg?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