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河西走廊与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暨甘肃敦煌学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学校举办

日期:2025-07-28浏览:

7月26日,由河西学院、敦煌研究院、甘肃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河西走廊与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暨甘肃敦煌学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学校举办。来自北京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敦煌研究院、西北师范大学、河西学院等单位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甘肃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严小明,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河西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李广教授分别致辞。

甘肃敦煌学学会会长、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民进甘肃省委专职副主委张元林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由甘肃敦煌学学会会长、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民进甘肃省委专职副主委张元林主持。校长李广对来自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学校办学基本情况以及在河西走廊历史文化研究领域取得成效,表示学校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深化与学界的交流合作,持续做足河西文章,产出特色成果,建强丝路名校。

河西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李广教授致辞

甘肃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严小明同志致辞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同志致辞

大会报告中,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文科一级教授荣新江以《甘州回鹘对丝绸之路的贡献》开篇,从民族交往视角阐释了甘州回鹘在丝路贸易与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兰州大学萃英学者一级教授、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郑炳林围绕《深挖黑河文化 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探讨了地域文化资源与文明建设的结合路径;四川大学郑阿财教授、河西学院高荣教授、敦煌研究院张先堂研究员等学者,分别从西夏文献、汉代民族交融、张掖石窟题刻等角度作报告,呈现了丝路文化的多元面相。

大会报告

会议分为“石窟艺术与考古研究”“河西走廊与丝绸之路”“敦煌文献与宗教社会”三个平行小组展开研讨。在“石窟艺术与考古研究”组,学者们围绕敦煌成城湾大华塔、麦积山石窟宋元造像、张掖民乐县花红洞石窟等议题,探讨西域与河西的文化交融轨迹,其中甘肃敦煌学学会会长张元林研究员通过对马蹄寺千佛洞第8窟造像与壁画的细致考证,为理解河西石窟与佛教禅法的互动提供了新视角。兰州大学张丽香教授的《难陀皈依:从安达罗到犍陀罗再到敦煌》则展现了佛教艺术在丝绸之路上的跨地域演变与文化融合。“河西走廊与丝绸之路”组聚焦农业发展、佛教传播、民族交往等主题,甘肃敦煌学学会副会长、河西学院贾小军教授通过对河西地区出土的魏晋十六国时期墓葬壁画进行系统梳理,揭示了这一时期河西走廊作为民族交融“大熔炉”的历史图景。甘肃敦煌学学会秘书长王东研究馆员以敦煌文书、出土文物中的商业记载为核心史料,梳理了丝绸之路沿线不同民族在商贸往来中的合作模式,揭示了“以商促融”的历史规律。“敦煌文献与宗教社会”组则深耕文献释读与社会文化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秦丙坤教授对《父母恩重经讲经文》的考论、河西学院闫廷亮教授对敦煌本《杂抄》的系统梳理,为敦煌文献的深度挖掘提供了范例;西北师范大学刘再聪教授团队成果丰硕,其研究既有对古代河西地区生态保护与民族交往的新发现,也有对近三十年“敦煌家庭”研究进行学术史梳理。各小组紧紧围绕“河西走廊与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主题,严格遵循报告与评议要求,评议人与报告人互动探讨,氛围热烈。

分组报告与研讨

会议闭幕式在河西学院河西讲堂一号会议室举行,由王东主持。赵燕林、彭晓静、秦丙坤分别代表三个小组作学术总结,系统梳理了各组研讨的核心观点与学术突破;河西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高荣教授致闭幕词,肯定了本次会议在凝聚研究共识、推动学术创新方面的成果,强调将以此次会议为纽带,持续推进河西走廊与丝绸之路文化研究。

河西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高荣教授致辞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为丝路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了高质量交流平台,围绕多元文化交流这一核心主题,形成了一批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对推动敦煌学及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供稿: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河西史地与文化研究中心